《道德经》研读
第一章 道可道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。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。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译文 🔽
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“道”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道”。
可以用名称去定义的“名”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“名”。
“无”,是天地的起点;
“有”,是万物的根源。
所以,从“无”的角度,可以观察宇宙的奥妙;
从“有”的角度,可以观察万物的边界。
“无”和“有”其实来自同一个源头,只是叫法不同,
它们都非常深奥,
深奥之中还有更深奥的,
这就是通向一切奥秘的门径。
道可道,非常道。
2025年9月14日22:47:57
《道德经》的开篇让我想起了一句话:
难难难,道最玄,莫把金丹作等闲。
所谓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”目前有几种解读方式:
①道可以言说,但并不是属于世俗之道;
②道可以言说,但它不是常驻的,它是永恒变化的;
③如果道都沦落到可以用来言说的地步,那它就不是永恒的道了;
如果是说法①,则把道抽象为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,是虚的,对立于“凝滞于物”。对于解读②,则符合辩证法“世界是永恒运动的”观点,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运动。对于③,我同样想到了王尔德的那句话:“定义一样东西,就意味着限制了它。”我认为观点③柔合了①和②,即道是运动的抽象概念,你无法用言语定义它,因为一旦定义,就限制了它。
即,道是无法用物像来描绘的。
当敲打出这三种解释之后,我突然发现,不管是哪种解读,它们的出现和解释,不都正演绎着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”这句话吗?
名可名,非常名
2025年9月14日23:10:22
这句话同样与前一句相对应,解读也依依相望,定义同样限制了发展,我倾向的解读是道无法用言语解释出来,也就是说,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无法反应其本质的。
无,名天地之始。有,名万物之母。
2025年9月14日23:15:26
“无”是天地的本源,世界伊始于虚无,“有”则是天地之间的份量。
我个人感觉这句话有点类似于“存在就是被感知”,当能被感知到的时候,“有”便有了,有一就有二,有二就有三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但是二者还是不同的,“存在就是被感知”偏向于主观视角,而这句却偏向于客观的视角。
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。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
2025年9月14日23:27:28
对于“无”,则要用抽象的思维去理解形而上学的概念,对于“有”,则要用具体的思维去观察事物的边界。
我认为二者的对立之处在于形而之上与形而之下。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2025年9月14日23:30:47
这句话把上面的“有”与“无”从对立又拉回了同一,颇有辩证法的色彩。两者都是相互贯通,从无到有,从有到无。
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2025年9月14日23:36:07
“玄”一字就概括了“无”与“有”的相互对立、相互融汇的辩证机制,这就是一切万物的根源!
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矣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居。
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。
译文 🔽
当天下人都认为某种东西是“美”的时候,其实就已经有了“丑”的概念;
当大家都认为某种行为是“善”的时候,其实就已经有了“恶”的标准。
所以说,“有”和“无”是相互产生的,“难”和“易”是相互成就的,“长”和“短”是通过比较才显现的,“高”和“低”是相互对照才成立的,“音”和“声”是相互协调的,“前”和“后”是相互伴随的……
因此,圣人做事顺应自然,不强求、不干预;教化他人不靠说教,而是以身作则。
万物自然生长,他不拒绝;滋养万物,却不据为己有;有所作为,但不自恃有功;事情成功了,也不居功自傲。
正因为他不居功,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磨灭
2025年9月15日22:54:55
这段话和第一章比起来就好理解很多了,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,和教员的《矛盾论》异曲同工。矛盾的对立与同一,普遍与特殊,推动事物的发展。
字敲到这儿,我想起了莱昂纳德·科恩的那句话:万物皆有裂痕,那便是光照进来的地方。
第三章 不尚贤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;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译文 🔽
不推崇贤能之人,百姓就不会争名逐利;不珍视稀有之物,百姓就不会去偷盗;不展示令人心动的东西,百姓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。
所以圣人治理国家,是让百姓内心清净,生活富足;削弱他们的欲望,强健他们的体魄。总是让百姓保持简单、没有过多欲望的状态,这样即使有聪明人也就不敢轻举妄动。
以“无为”的方式来治理国家,就没有什么是治理不好的。
2025年9月16日22:59:57
这段话的主旨是无为而治,但我不敢苟同。
不管是统治者的欲望、中层官僚体系的欲望,还是底层民众的欲望,都不会通过几条政令或者几个人的思想改变的。社会欲望的高低不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,而是整个社会体系(包括生产力)所决定的。就像文景之治一样,他们尊崇无为而治,休养生息,但后面依然出了个汉武帝,这是时代的要求,必须有人站出来抗击北方的匈奴,维护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力,即使汉武帝后期“穷兵黩武”,也要比匈奴人马踏中原好。
而且不得不说到,这个思想也仅仅适用于小国寡民,遇到庞大的政治体量和社会体系,将会是毁灭性的自焚。
欲望不是政令能灭的,社会运动也不是圣人能摁住的。文景之治再清静,也挡不住汉武帝披甲上马;张居正再能干,也拗不过整个封建体系的熵增。
拿明朝举例,许多人认为明亡于万历,因为他在位的期间致使张居正变法失败,从这就可以看出,面对一个庞大的帝国,就算制度一开始就设置的再精细、再完美,随着时间的推移,也照样会漏洞百出,如果它自身不变法,那么迎来的将会是革命。
同时,我也不认为张居正变法成功了就能让明朝国祚永存,因为那时候明王朝的问题是封建社会的更本性社会问题,是无法用变法来完全解决的。
而且运用第一章的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,世间万物本就是运动的,面对运动的世界,自然也要运动地去应对。
归根到底,还是“折腾”的问题,但总不能因为“坏折腾”而放弃“好折腾”吧?
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
道冲而用之或不盈,渊兮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兮其若存,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译文 🔽
“道”就像一个大容器,永远装不满,深不可测,好像是万物的源头。
它能磨平锋芒,化解纷争,调和光芒,混同尘世。
它幽深难测,却又真实存在,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,只知道它出现在天帝之前。
2025年9月18日23:17:43
这里所说,道看似是虚无的,却包含着一切,它既不张扬也不尖锐,能包含一切差异,它是时间之外的事物,颇有第一章“无,名天地之始。”的意味。
第五章 天地不仁
天地不仁,以万物為芻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译文 🔽
天地没有所谓的“仁慈”,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小草狗一样——用完就扔,不会特别偏爱谁。
圣人(指有高智慧的统治者)也不讲私情,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小草狗一样,不特别照顾谁,一切顺其自然。
天地之间的运作,就像一个巨大的风箱:
里面是空的,却不会枯竭;越推动它,风反而越多。
话太多、政令太繁,反而容易把自己逼进死胡同;不如保持虚静、守住中道。
2025年9月20日23:13:45
总结:别把事情当回事
第六章 谷神不死
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
译文 🔽
生养天地万物的道(谷神)是永恒长存的,这叫做玄妙的母性。
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,这就是天地的根本。
连绵不绝啊!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,作用是无穷无尽的。
2025年9月23日23:44:09
道不语
第七章 天长地久
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耶?故能成其私。
译文 🔽
天地长久存在。天地之所以能长久,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存(不刻意追求自己的存在),所以能长生。
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众人之后,反而能赢得推崇;将自己置之度外,反而能保全自身。
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?反而能成就他自己(的终极价值)。
2025年9月24日23:15:40
不刻意追求私利,反而能成就大私;不争夺眼前地位,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第八章 上善若水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所恶,故几於道矣。居善地;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惟不争,故无尤。
译文 🔽
最上乘的善,就像水一样。水善于滋养万物,却从不和万物争抢,反而愿意待在大家嫌弃的低洼之处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。
一个人如果像水一样,住会选合适的地方,心思像深渊那样深沉包容,对人仁爱,说话算数,做事有条理,办事有能力,行动看时机。
正因为不争,才没人能挑他的毛病。
2025年9月27日23:04:27
不争

翻转卡片~
查看我的联系方式
如有事情
请扫一扫🔎
添加微信好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