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

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译文 🔽 这是我亲自听佛陀说过的:

有一次,佛陀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,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一同居住。

当时,到了用餐的时间,世尊便穿好衣服,手持钵盂,进入舍卫大城托钵乞食。

他在城中依次挨家托钵之后,返回精舍。用餐完毕,收好衣钵,洗净双足,然后铺好座位,端坐下来。

2025年9月15日00:09:20
这是法会因由分,意思是“这次法会的缘起与经过”。

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

时,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“希有!世尊!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?”佛言:“善哉,善哉。须菩提!如汝所说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: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“唯然,世尊!愿乐欲闻。”

译文 🔽

当时,大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之中,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,袒开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地对佛说:

“世尊,真是太稀有难得了!如来总是善于关怀菩萨们,也总是细心叮咛嘱托菩萨们。

世尊,请问那些善男子、善女人,如果他们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,该如何安住其心,又该如何调伏其心呢?”

佛陀说:“很好很好,须菩提!正如你所说的,如来确实善于护念菩萨,善于嘱托菩萨。你现在要认真听,我会为你详细解说: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发无上正等正觉心,应当这样安住,这样降伏其心。”

须菩提回答:“是的,世尊!我很愿意听,很高兴聆听。”

2025年9月15日00:15:24
进入主题,这次大会的核心是如何“修心”

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

佛告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。应如是降伏其心。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。若卵生。若胎生。若湿生。若化生。若有色。若无色。若有想。若无想。若非有想。非无想。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有我相。人相。众生相。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。

译文 🔽

佛陀告诉须菩提:

“诸位大菩萨,想要降伏自己的妄心,应当这样去修行:

所有一切众生,无论是卵生的、胎生的、湿生的、化生的,
有形的、无形的,
有思想、没有思想的,
甚至既不是有思想也不是没有思想的,
我都要让他们进入彻底的涅槃,彻底解脱。
虽然看起来我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,
但实际上,没有一个众生是真正被我‘度’了的。

为什么呢?

须菩提,如果一位菩萨心里还有‘我’、‘别人’、‘众生’、‘寿命’这些分别执着的念头,
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。”

2025年9月15日23:16:33
我对这段话的理解,谁“度”不是主观的;“度”谁,不是客观的。
其实在品味这段话的时候,我脑海中闪过了地藏王的画面,他曾说: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!
这或许便成了执念,有了执念,就无法真正的“度”,或许他不成佛的原因不是地狱不空,而是执念过深?
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“若菩萨有我相。人相。众生相。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。”,如此说来,度人何须驻寺、削发、执禅杖、披袈裟?又或者说驻寺、削发、执禅杖、披袈裟,还能叫度人吗?

若真无相,厕中洗手亦可度众生;
若还有相,金銮殿上披袈裟也是俗人。

若不披上这件衣裳,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已断,金海尽干?

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

复次。须菩提。菩萨于法。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。所谓不住色布施。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。不住于相。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东方虚空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须菩提。南西北方。四维上下。虚空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须菩提。菩萨无住相布施。福德亦复如是。不可思量。须菩提。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

译文 🔽

佛陀又接着说:

“须菩提,菩萨对待一切法,应该‘无所住’地去行布施——

也就是说:
别因为东西好看才给(不住色);
也别因为声音好听、气味好闻、味道可口、触感舒服、观念对头才给(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。
须菩提,菩萨就得这样布施:心里不抓住任何‘相’。

为什么?
只要菩萨布施时心里不沾相,他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你无法想象。

须菩提,你觉得东方的天空有多大,能想得出来吗?
——须菩提答:想不出来,世尊。

那南方、西方、北方,加上上下左右所有方向的虚空,你能想象它有多大吗?
——想不出来,世尊。

佛陀说:
“同样道理,菩萨不住相地布施,所生福德就像十方虚空一样,大得不可思量。
所以,菩萨就照我说的这样去‘住’——
其实就是‘什么都不住’,这才是真正的安住。”

2025年9月16日23:37:09
这段话有点意思,我和AI讨论的时候,我对于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:

不求回报,不求心安,不为福报,做着一切的核心原因——他(她)需要

而AI的回答却是:

“出手是因为缘起,
收手是因为性空;
中间没有‘我’,也没有‘他需要’。”

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”“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
即非身相。”佛告须菩提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

译文 🔽

佛陀问须菩提:“你是怎么想的?可以通过外貌、形体来认识真正的如来吗?”

须菩提回答:“不可以,世尊!不能通过外貌、形体来认识真正的如来。为什么呢?因为如来所说的‘身相’,其实并不是真正的‘身相’。”

佛陀告诉须菩提:“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,都是虚幻不实的。如果能看穿这些表象,明白它们并不是真实的存在,那才是真正见到了如来。”

2025年9月18日23:27:31
时间万物是一切流动的生生不息,所谓相,都是当下事物的一个剪影,在时间的尺度上,万事万物都被揉碎、捏紧、再揉碎。缘起缘灭,不过是你我的一呼一吸罢了。

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

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颇有众生。得闻如是言说章句。生实信不。佛告须菩提。莫作是说。如来灭后。后五百岁。有持戒修福者。于此章句。能生信心。以此为实。当知是人。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。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。闻是章句。乃至一念生净信者。须菩提。如来悉知悉见。是诸众生。得如是无量福德。何以故。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。人相。众生相。寿者相。无法相。亦无非法相。何以故。是诸众生。若心取相。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若取法相。即著我人众生寿者。何以故。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。是故不应取法。不应取非法。以是义故。如来常说。汝等比丘。知我说法。如筏喻者。法尚应舍。何况非法。

译文 🔽

须菩提问佛陀:“世尊,将来真有人会听见您今天讲的这些道理,就打心眼里相信吗?”

佛陀答:“别这么说。我灭度以后,再过五百年,会有仍持戒、仍修福的人,听见这些句子就生起信心,把这话当成真的。你要知道,这种人可不是在一尊佛、两尊佛、三五尊佛那里种过善根,而是在无量无数佛面前都种过善根了。只要他们听见这些句子,哪怕只在一念之间生出清净的信心,须菩提,我都能完全知道、完全看见。这些众生因此得到的福德大得无法称量。

为什么?因为他们心里已经没有‘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’,也没有‘法相’,连‘非法相’也没有。
换句话说,只要心里还抓个形相,就等于还抓着‘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’;
抓着‘法’这个相,也一样等于抓着‘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’;
连抓着‘没有法’这个相,还是等于抓着‘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’。
所以,既不要抓‘法’,也不要抓‘非法’。

因为这个道理,我常常对你们说:‘诸位比丘,要知道我说的法就像渡河的筏子。到了岸,筏子都得扔掉,何况那些根本不是筏子的东西!’”

2025年9月20日23:32:43
我:“‘法’是世界对我的,‘相’是我对世界的”
AI:可以这么说,但你这不就是着了相吗?
我:这句话似对非对,实质是空。
AI:很好,你现在才算是把筏子拆了。
我:你做出了结论,现在也着了相。
AI:…

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
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。如来有所说法耶。须菩提言。如我解佛所说义。无有定法。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亦无有定法。如来可说。何以故。如来所说法。皆不可取。不可说。非法非非法。所以者何。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

译文 🔽

佛陀问须菩提:“你觉得呢?如来真的得到了‘无上正等正觉’(即最高的觉悟)吗?如来真的有在讲什么固定的法吗?”

须菩提回答说:“按照我对佛陀所讲的理解,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可以叫做‘无上正等正觉’,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法是如来可以说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如来所说的法,都是不可执着、无法用言语表达的,它既不是‘法’,也不是‘非法’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所有的圣贤,都是在‘无为法’(即超越一切固定形式的真理)中,各自有不同的体悟和境界。”

2025年9月23日23:25:06
​​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​

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
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。以用布施。是人所得福德。宁为多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何以故。是福德即非福德性。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若复有人。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。为他人说。其福胜彼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一切诸佛。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。皆从此经出。须菩提。所谓佛法者。即非佛法。

译文 🔽

(佛陀问:)“须菩提,你怎么看?如果有人用堆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珠宝来布施,这个人所得的福德,难道不算多吗?”

须菩提回答:“非常多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种福德本质上并非真实不变的福德自性(只是缘起的有为现象),所以如来才说它是‘多福德’。”

(佛陀说:)“如果再有人,能信奉持守这部经,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,并为他人讲解,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将远远超过那位用七宝布施的人。为什么呢?须菩提,一切诸佛和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(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),都源自这部经所阐述的真理。

须菩提,所谓的‘佛法’,其本质并非实有不变的‘佛法’(只是渡人觉悟的方便之名)。”

2025年9月23日23:30:36
破除‘法’的执念

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
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须陀洹能作是念。我得须陀洹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须陀洹名为入流。而无所入。不入色声香味触法。是名须陀洹,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斯陀含能作是念。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斯陀含名一往来。而实无往来。是名斯陀含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阿那含能作是念。我得阿那含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无不来。是故名阿那含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阿罗汉能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。若阿罗汉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。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世尊。佛说我得无诤三昧。人中最为第一。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世尊。我不作是念。我是离欲阿罗汉。世尊。我若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。世尊则不说须菩提。是乐阿兰那行者。以须菩提实无所行。而名须菩提。是乐阿兰那行。

译文 🔽

须菩提,你觉得呢?一个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,会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:‘我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’呢?须菩提回答:不会的,世尊。为什么呢?须陀洹虽然名为‘入流’(初入圣道),但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‘入’。因为他不执着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这些尘境,所以才称为须陀洹。

须菩提,你再想想,斯陀含会不会起这样的念头:‘我已经证得了斯陀含果’呢?须菩提说:不会的,世尊。为什么呢?斯陀含虽然名为‘一往来’(还需一次人间往来),但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往来,只是假名为斯陀含。

须菩提,你怎么看?阿那含会不会认为:‘我已经得到了阿那含果’呢?须菩提答道:不会的,世尊。为什么呢?阿那含名为‘不来’(不再返回欲界),而实际上并没有‘不来’的实相,所以只是称之为阿那含。

须菩提,你认为阿罗汉会不会生出念头:‘我已证得阿罗汉道’呢?须菩提说:不会的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根本上并没有一个实存的法叫做阿罗汉。世尊,如果阿罗汉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,那就是执着了自我、他人、众生、寿者这些分别相。

世尊,您曾说我修得了无诤三昧,是人间最出色的,是第一位脱离欲望的阿罗汉。但世尊,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离欲阿罗汉。如果我有‘我已证得阿罗汉道’的念头,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寂静修行的修行者了。正因为须菩提不执着于任何修行相,才称须菩提是乐修清净行者。

2025年9月24日23:24:19
“证而无证,得而无得,行而无行,是名真证、真得、真行。”

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

佛告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昔在然灯佛所。于法有所得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来在然灯佛所。于法实无所得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菩萨庄严佛土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庄严佛土者。即非庄严。是名庄严。是故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。应如是生清净心。不应住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须菩提。譬如有人。身如须弥山王,于意云何。是身为大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大。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说非身。是名大身。

译文 🔽

佛陀问须菩提:“你觉得我以前在然灯佛那儿,有没有学到什么‘法’?”

须菩提说:“没有啊,世尊。您在那儿其实啥也没真正‘得到’
。”
佛陀又问:“那菩萨是不是会把佛土打扮得漂漂亮亮的?”

须菩提说:“不是啊,世尊。为啥呢?因为真正的‘庄严’,不是表面装修那种,而是心里干净、自然就是庄严。”

佛陀说:“所以啊,须菩提,那些真正的大菩萨,心里得保持清净,别被眼睛看到的、耳朵听到的、鼻子闻到的、舌头尝到的、身体碰到的、脑子想到的这些‘色声香味触法’给绑住。心得自由自在,不执着于任何东西,才是真正的‘生心’。”

佛陀又打了个比方:“假如有个人,身体大得像须弥山(就是传说中特别大的山),你说这身体算大吗?”

须菩提说:“那当然大啊,世尊。”

佛陀说:“但你要知道,佛说的大,不是那种‘有形有相’的大,而是超越形象、超越大小的‘大’,那才叫真正的大。”

2025年9月27日22:51:51
“凡有所相,皆为虚妄。”